红豆杉有名紫杉,是一种常绿乔木,最高可达25米,是世界珍稀树种。在我国云南、黑龙江、西藏、吉林、广西、江西等地有少量分布。从其皮、根、叶子中提炼出的紫杉醇,具有一定的毒性。但制成药品后,对肿瘤、癌症、白血病、糖尿病等有一定功效。紫杉醇比黄金贵,故红豆杉有“黄金树”之称。在我国南北均可种植红豆杉。
红豆杉生长着与红豆一样的果实,是第三纪孑遗的珍贵树种。其材质优良,结构致密,福弹性有光泽、香气,且耐腐朽,不易开裂反翘,不含松脂,边材幅狭黄白色,心材紫赤褐色。红豆杉全世界有11种,其中,中国境内的红豆杉就占一半以上。红豆杉是雌雄异株、异花授粉植物。球花小,早春开放;雄球花为具柄、基部有鳞片的头状花序,有雄蕊 6——14,盾状,每一雄蕊有花药 4——9 个;雌球花有一顶生的胚珠,基部托以盘状珠托,下部有苞片数枚;种子坚果状,球形,着生于红色肉质杯状假种皮中,当年形成芽孢,第二年成熟。
红豆杉属典型的阴性树种。植株幼苗期间,常处于林冠下,散生。另一方面,其种子种皮厚,处于深休眠状态,自然状态下经两冬一夏才能萌发。即使正常萌发,形成的幼苗抗逆性差,成活率也很低。相比之下,扦插繁殖成活率较高,能很好适应环境的变化,这种无性繁殖方式在利用资源和空间上,得益于母体提供充足的物质和能量而具有明显的整合作用,但这也只能就地维持种群而不能扩大种群。因此,红豆杉属植物天然更新能力弱。上述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了野生红豆杉资源的分散性、有限性及发展的难度,这也正是其珍稀濒危的客观内因。
生态习性
红豆杉有喜荫、耐旱、耐旱的特点,要求土壤Ph值在5.5——7,可与其他树种或果园套种,管理简便,其中东北的红豆杉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,顽强的生命力使它在地球上生活了250多万年。它不但侧根发达、枝叶繁茂、萌发力强;而且适应气候范围广。对土质要求宽,还耐修剪、耐寒、耐虫病害。可长成高大的乔木。有“风水神树”之称。
形态特征
东北红豆杉高达20米,树皮赤褐色,浅裂状;枝密生,小枝互生。叶子螺旋状,呈不规则两列,条形,基部窄,有短柄,先端骤尖,上面光绿色,中脉隆起,下面有两条较边带宽2倍的灰绿色(干后淡黄褐色)气孔带。花单性异株;球花单生叶腋;雄花有雄蕊9~15,药室5~6;雌花有卵形淡红色胚珠。种子卵圆形,生于红色肉质的杯状或坛状的假种皮中,熟时紫褐色,有光泽,长约6毫米,上部有3——4钝纵脊,顶有小凸尖,种脐通常三角形或近方形,稀宽椭圆形;假种皮基部有数对鳞片。花期3——6月。果期9月。散生于山地林中。分布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等地。
药用价值
癌症药物的新来源:紫杉酚是一种有效且常用的癌症药物,但它目前仅能采自于一种濒危植物的针状叶,人们对该药的需求很可能超出这种树的生产能力。最近,研究人员在美国化学协会举行的会议上宣布说,他们已经从榛树和真菌中分离出了这种化合物。这一发现可能会为该药提供一个充足的新来源,也可能使其成本大幅度降低。紫杉酚属名paclitaxel,是全世界癌症药物销售量最大的药物之一。它被用于治疗子宫癌和乳腺癌,许 多乳腺癌治愈者仍服用该药以预防癌症的复发。虽然现在这种药物的供应仍很充足,但很快需求可能会增加:调查人员正在测试该药对阿耳茨海默氏病、多样性硬化以及其它癌症的疗效。如果该药对上述疾病确实有疗效,那么药物将变得供不应求。因为该药的生产是先从太平洋红豆杉的针状叶中提取先导化合物,再对其加工而成的。太平洋紫杉是一种濒危植物,生长在北美太平洋西北沿岸。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大学的化学家安杰拉·霍夫曼一直在寻找办法,提高紫杉中紫杉酚的产量。出乎意料,她在另一个完全无关的研究课题中发现了该化合物的一个新来源。她和她的同事当时正在研究榛树,想搞清为什么榛树中有些更易患上枯萎病。这种枯萎病在俄勒冈州的威拉米特河谷毁坏了成片的榛树林。研究人员从几种类型的榛树中得到了提取物,并对这些样品进行了纯化和分析,霍夫曼在其中发现paclitaxel的化学特征。霍夫曼和她的同事发现,榛树的树叶、树枝和果实中都含有paclitaxel,虽然含量仅有紫杉的百分之10。他们同时发现生长在榛树上的真菌也可产生paclitaxel。戴维·霍克说,最终,有关真菌发现可能是最有价值的。戴维·霍克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县一家药物公司的天然产品专家。他说,紫杉中也含有产紫杉酚的真菌。霍克强调,如果能用真菌在大缸里产生这种药物,“这将肯定是很有价值的”。
另外,红豆杉可做为生日花,花语是:高傲。